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侯宏伟
光膀子吃露天烧烤的盛夏还没到,淄博烧烤先意外走红,引起了一大波关注,很多人专门乘坐高铁去淄博吃烧烤。
为烧烤追根溯源。有网友说:我离淄博烧烤自由只差一个炉子。去淄博吃烧烤,你会发现每桌标配的小火炉不一般。这个炉子的烤架分上下两层,下层靠近炭火,烤好的肉串儿则放在上层,离火源较远,既可以保温又不会烤焦。而炉槽也很特别,除了炭槽,还设计了水槽,用来接住烤串儿滴落的油,这样不会冒烟。当你点完餐之后,服务员会送来七八分熟的烤串儿,由你自己继续烤。等到肉串儿嗞啦冒油时,拿起来用小饼一包,将肉一把撸下,再放上山东大葱,撒上店家自己调配的独家蘸料,哇,想想都要流口水了。
如果你以为这是作为现代人的超级美食福利,那就错了。烧烤,不是现在才有的。
一直往前追溯,或许从“燧人氏”钻木取火开始,就已经有烧烤了。火的利用,可以说是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产物。用几根树枝燃起一堆火,把刚刚捕获的猎物挂在火上烤制,就能变成香气扑鼻的烤肉,这是人们告别茹毛饮血的捷径。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人类对烧烤始终情有独钟。
从在火上挂一只整鸡、一只整兔,到把肉切块、穿成串儿来烤,是一步大的跨越。根据考古发现,最早的烤串儿出现在东汉。考古学家在山东临沂市内五里堡村出土的一座东汉晚期画像石残墓中,发现两方刻有烤肉串的画像石。其中,在《庖厨图》中,既有正在烧烤的庖厨,也有双人烧烤的画面,这让2000多年前汉人烧烤的场景栩栩如生:把羊肉、牛肉、鸡肉、鱼肉切成小块,串在扦子上,架好炉子,点燃木炭,一手执串,一手扇风,静静等待美食出炉。至于为什么要把肉切小了串起来吃,或许是为了快一点烤熟,抑或是为了拿起来不烫手吧。
再来说说烧烤方式,在古代,烧烤叫“燔炙”,《诗经·小雅·瓠叶》中有记载:“有兔斯首,炮之燔之;有兔斯首,燔之炙之。”
燔:直接把肉放在火上烤;
炮:把肉裹在湿泥或草中再烤,《射雕英雄传》中黄蓉做“叫花鸡”用的就是此法;
炙:把肉切成小块,用扦子一类的东西串起来烤,这大概是最早的“烤串儿”了。
与现在成为人们聚会聊天的食物不同,在古代,烧烤曾是两军交战时军营里的高级食物。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写道:“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讲述的就是军营中官兵同甘共苦一起享用烤肉的场景。
如今,在山东,烧烤也分出了几大“门派”:胶东半岛的海鲜烧烤、济南的铁扦小串和淄博烧烤。而淄博烧烤,可以说是融合了博山烤肉和临淄烧烤的特色,演变成了独一无二的“三件套”烧烤。无论哪一种烧烤,伴着滋啦作响的美妙声音,总能让人感到奔放、自由、酣畅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