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尹传红 科普时报社社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
有一年的“世界读书日”,我受邀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客串主持一个题为“著名学者与青少年朋友谈读书”的活动。在开场热身与主讲嘉宾对话时,我抛出了一个问题:在今天这个传播媒介大显神通、求知途径多种多样的时代,为什么还要强调读书?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态去读书?
三位学者的回答各具特色,但都贯穿着这样一层意思:读书既是一种优雅的、解放心灵的人生姿态,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应该把读书当作一件自由、快乐的事情,按照自己的兴趣,主动、积极地去读书。然而,大家又都感受到,抱着功利与实用目的去读书——学生为通过考试而读书,成人为应付工作而读书,已经使读书的愉悦感大打折扣。
抛却功利心,我建议青少年带着思考去阅读,多开展“科学阅读”。
减少“浅阅读”
现在好些人主要从网络上接收知识与信息。有些人号称为了看书、看杂志而买平板电脑或Kindle(一种电子书阅读器),但实际上往往被里面的其他娱乐功能所吸引,并没有在上面认真读过几本书。而执迷于手机或网络上的消遣与放松、颇具快餐文化特色的所谓“浅阅读”或“浅思考”,已然成了一种社会的普遍现象。怎样避免对“浅阅读”越陷越深呢?就是要踏踏实实地“深阅读”,安静下来,好好地读一本书。
读书对于人生实在是太重要了,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相较于人们倡导、关切很多的“人文阅读”,我尤其乐意向青少年朋友推介“科学阅读”。这涉及如何帮助青少年建立和发展在科学方面的兴趣,也牵扯现代素质教育十分看重的想象力。
“能够发现它们是多么了不起啊!”
科学史上许多杰出的人物,是在优秀的科普作品、科幻作品的熏陶和影响下走进科学世界的。好的科学读物可以有效地引导科学阅读,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乃至产生释疑解惑的欲望,进而追求科学人生,实现自己的梦想。
DNA结构的发现者之一、英国科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的父母都没有科学基础,他对于周围世界的知识,是从父母给他买的《阿森·米儿童百科全书》获得的。
这一系列出版物包括艺术、科学、历史、神话和文学等方面的内容,十分有趣。克里克最感兴趣的是科学。他吸取了各种知识,并为知道了超出日常经验、出乎意料的答案而扬扬得意,感觉“能够发现它们是多么了不起啊!”所以,克里克小小年纪就决心长大后要成为一名科学家。
可是,渐渐地,忧虑也萦绕在克里克心头:“等到我长大后(当时看来这是很遥远的事),会不会所有的东西都已经被发现了呢?”他把这种担心告诉了母亲。一向看好他并深信他才能超群的母亲说:“别担心!宝贝儿,还会剩下许多东西等着你去发现呢!”后来,他果然在科学上取得了重大发现,并且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多想那么一点点
阅读的同时也要勤于思索。譬如,我们从课外读物上常能看到科学家的传奇故事,如牛顿与苹果的故事、瓦特与水壶的故事,但需要提示的是,“神奇”“有趣”“难得一遇”通常是我们从中获得的“第一印象”,这很有可能会诱发对科学世界的向往,但同时也难免会导致对科学发现与科学活动产生某些误读。因为这些传奇故事凸显的是灵感、偶然和机遇,它们往往“简化”了科学发现与科学活动的曲折历程,忽略乃至掩盖了做出这些发现的真实历史条件,以及其他探究者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我曾经读了多部外星人题材的科幻小说,又看了一些描述“邪恶外星人”的科幻大片,心里冒出了这样的疑问:侵略性的殖民和开发是不是只限于新进化的智能生命的一个原始欲望?一种已经掌握了星际旅行技术的先进文明,真的需要来“霸占”地球、与我们这样的生物接触吗?任何具备远程宇航能力的文明,是不是早该摒弃掠夺式殖民模式了?总之一句话:一种先进的文明如此这般行事,给出个理由来。在我看来,科学方面的阅读,既有知识的增长,也有智慧的增进,更有思想境界的提升,当然也有一种心灵的放松,一种理解事物和思想的乐趣。而“阅读+思考”,是有效的科学阅读方法。
试一试,你会发现,“思考”或许能帮你把阅读“拉满”,让阅读有出其不意的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