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现在大部分家长已经意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家中买了很多的书,但孩子却对阅读兴趣寥寥。“互联网+”时代,随着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娱乐方式多样化,令大多数孩子无法沉心阅读。尤其诵读经典,他们觉得枯燥无趣,不愿阅读。
本次“童心读书汇”校园专场,走进天津市第五十七中学,姜志惠校长领衔王会朋、张爱桐、王莹、孙玉老师,为大家答疑解惑,助推少年阅读中国经典,传承中国精神。
如何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我们通过实践研究,发现激发阅读兴趣离不开“文本”“活动”“实践者”三种激发因素。
自高一学生入学我们进行了语文情况调查,其中三项是“我曾经阅读的中国经典作品”“我正在阅读的中国经典作品”“我想去读的中国经典作品”。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关注的作品大多与语文课本篇目的出处有关,所以我们立足语文教材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扩展与延伸,如我们学习教材中的经典之后都会有与之相关篇目的扩展阅读,我们在学习《论语十二章》后,学生们一起阅读《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学习《老子四章》后,学生们一起阅读《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学习《沁园春 长沙》《喜看稻菽千重浪》后,我们分享给学生毛主席写的《七律·到韶山》……
我们利用年级活动、文学社活动、学校广播、语文课前、校公众号、文学社校刊《新绿》给学生搭建平台请学生分享自己喜爱的经典诗文,通过感悟鉴赏,体会经典的魅力所在。我们的文学社成员还开展了“琴语诗言——古琴与古诗”“二十四节气里的古人生活”“天青色等烟雨之青花瓷文化”“戏曲里的古诗词”“古诗中的中国精神”等一系列“寻找中国经典里的中国元素”活动。平日里我们会根据中国民俗文化、节日文化开展各种特色活动,鼓励学生寻找身边的美,在生活中感悟经典诗文之美,并将经典诗文融入自己的创作之中,文学社许多同学在全国、市区作文比赛中获奖或在报刊刊登作品。
诗人是人类感觉和语言的实践探险家,他们在不断拓展着我们感觉和语言的边界,中国经典很重要的一点是:它其实是活着的经典。这些经典直到现在对于中国人的生活及个人的体验仍有非常深刻的影响。古人对于生活的美、对于喜怒哀思愁的感知、对于天地万物的描写与我们今人是一致的,而且古人的描写更精准、更美好。阅读者从阅读中借鉴古人对大自然的欣赏,更借鉴他们对人生的欣赏。
如何引导孩子创作诗词?
古诗词的学习对于当代高中生而言,还是望而生畏,敬而远之的。古诗词的欣赏与创作虽处在“灯火阑珊处”,但其永恒的魅力令涉足其间的人流连忘返。古诗词的美在我们中间也青翠别致风韵独存,枝繁叶茂。所以,我们不要让诗词在“诗词王国”受冷遇,让词絮在青春的岁月里舞动。
引导孩子们创作诗词的四个方法:
一是鼓励孩子,要勇敢,相信自己。让他们知道望而却步的心思是要不得的,试着去写,老师适时的给予肯定,让他们见到光,便会收获惊喜和希望。曾经,我定了一个《菩萨蛮》的词牌名,让大家来写。文学社里有这样一位同学,有兴趣写,但害怕写不好。我就为他宽心,让他放下包袱,勇于写作。后来,她写成了《菩萨蛮》一首词:
灯花静落心中怅,昙花已谢银钩冷。人倦夜微明,不停何为忙? 囊萤寒雪望,万苦也无恙。唯盼榜题名,荣华辉祖光。
二是注重和家长的沟通。让孩子们在家里也能受到鼓励和支持,我把学生写的这首词,发给学生家长,家长真的收到了惊喜,对孩子赞赏不已。这样,孩子就有了兴趣和信心去继续诗词创作。同时,家长看到孩子的闪光点,也会让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更和谐了。对于有兴趣创作诗词的家长,我们也可以带着家长一起写,效果会更好。
三是对于文学社孩子们创作的诗词会在学校的新绿校刊上择优发表,这样孩子们就有了肯定自己的空间,还可以在校园广播站中谈自己创作诗词的情况和自己的原创作品,这样大家就有了积极创作的决心和动力。
四是诗词写作好的学生带动帮助底子稍微差的孩子创作诗词,写作比较优秀的同学之间相互唱和,彼此之间相互打磨诗词用语和格律,这样兴趣也能被调动起来。
如何引导孩子诵读经典?
诵读活动是基于语文学科的,在语文课上,我们每一位老师都秉承着通过诵读的方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理念,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安排不同形式的诵读,可以说节节语文课都充斥着朗朗的读书声,我们的每一位同学也在读书中净化了心灵,同时获得了阅读技巧的初步体验。
首先,我们要让孩子明确诵读技巧是为了呈现内容的,用心去感知作品是诵读的第一要务,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另外,诵读技巧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追求的不是一朝一夕的技术飞跃,而是踏踏实实的日常积累。
对于特定的作品,我们让孩子们聆听并尝试多种诵读方式,让他们自己去比较哪一种能够更准确的表达作者的思想。这样呢,从感性认识出发,孩子们更有兴趣,读的越来越好。然后,在广泛诵读、亲身感受的基础之上,我们再让同学自己进行进行总结归纳,老师帮助大家梳理要点。这样也就水到渠成的让大家掌握了越来越多的诵读技巧,而且还可以在实际操作中灵活的运用这些技巧。
学校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语文互动中?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并提出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不仅要求提升思政课的质量,加强大中小幼思政一体化建设,还要求把思政元素包括学科素养、思想方法、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选择、行为举止产生影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各个基层学校都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最前沿阵地,接到指示都在努力探索大思政教育的实施方案,操作流程。
学校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语文互动中?在探索育人渠道上,我们一直在路上,由语文教师牵头成立的新绿文学社,依托古代典籍中的经典名句,最大程度关联思政元素,开展朗诵活动。这些诗词想象独特、乐观向上、意味深长,在平淡中彰显神奇,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困难中探索前途,在磨难中展现刚毅,读来使人荡气回肠,能够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塑造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本次活动,我们的学生沿着指引,重点关注这些诗词,朗诵这些诗词,旨在一起感受优秀文化的力量,汇聚成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强大力量,在第二个百年征程上,自豪呐喊“强国有我”。
学校如何做好“思政+阅读”家校合力、资源整合?
“思政+阅读”让师生精神得成长,学校促发展。教育家朱永新曾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仅关注师生的身体成长,更关注师生个体的精神成长。阅读就与我们的精神成长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我们个体的精神发育历程是整个人类精神发育历程的缩影:日日精进的治学精神、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兼善天下的济世情怀、崇礼尚义的道德风尚、先忧后乐的爱国精神……都是我们通过阅读,通过与先贤对话才能达到他们那个时代的精神高度与思想境界。
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结合河北区大思政工作,我们五十七中学充分利用文化经典的优秀德育资源,深化和拓展我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发挥课程思政资源,“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实践“思政+阅读”活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健康成长,积极营造“阅读中国经典,传承中国精神”的书香校园。
“思政+阅读”为学生定方向,社团搭平台。着力打造校园班级文化角,助力学生“思政+阅读”。精心设计教室共享阅读区,丹青妙笔文化墙,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孩子们阅读、探究、实践、健康成长的新天地。延续我校语文组的优秀传统,语文老师担任“导演”的角色,设计话题与角度组织学生有目标有方向地进行有效阅读。
文学社在继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基础上,打造校园剧场,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资源,演绎传统经典。同时利用校广播站录制传统经典广播剧,让孩子们与“经典相伴”,厚植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传承优秀中华文化之魂。
“思政+阅读”需家校齐合力,资源共整合 。家庭阅读氛围、家长教育观念给孩子带来深远影响。学校将继续增进家校沟通与联动,充分挖掘家长教育资源,搭建立体交互的学习平台,利用信息技术,构筑网络学习空间。助力学生阅读素养提升。为师生和家长提供个性化的阅读书单,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激发师生、家长的阅读兴趣。鼓励家庭阅读,亲子共读一本书,共写心灵真诚的话语,为家长提供与学生共同阅读的方法、经验与平台,共同建设好具有五十七中特色的“阅读达人+书香家庭+人文校园”的阅读文化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