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妍琳
“苍蝇分泌的酶能治疗烧伤、蚊子体内的提取物可做药物、蛆分泌的抗菌素能预防感染……”听到这些,你是否会惊掉下巴?在知名昆虫学家、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看来,没有绝对的害虫,只看它们是否存在于恰当的环境,人们对昆虫的偏见和误解源于不了解。而他在与虫共舞的漫长岁月里,深刻感知到昆虫与人类命运的交织,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虫一兽,皆有灵性。
“喜欢昆虫,那就玩吧”
童年的赵力经常跑到河边和山上逮虫子,用小罐子装上水果喂养它们,为养好蝴蝶,专门用花盆种植了芸香科植物。担心蛾子的幼虫冬天受冻,赵力把它们装在盒子里放在枕头下取暖。不同于其他父母的惊诧与苛责,赵力的家人非常支持他,给他制作捕虫网、收集盒子制作标本、找来相关的科普书让他学习。“喜欢昆虫,那就玩吧”是赵父挂在嘴边的话,空闲时,他会陪赵力一起到野外采集标本。边看书边摸索,赵力的标本制作技术日益精进。
中学时,赵力的兴趣从昆虫扩展到了动植物,跟着老师到野外认知和采摘植物。短短几个月,他就认识了800多种植物,参加中学生植物识别竞赛时,取得了全市第二的好成绩,参加昆虫生物知识竞赛也屡获奖项。赵力的出色表现获得了生物老师的关注和重点培养,高中时的他已经制成了2000多个动植物标本。一次,同学在作文中提及赵力家收藏着许多标本,班主任便提议让他带到学校展出。赵力的作品满满当当占据了一间教室,不仅同学们很感兴趣,还吸引了四川省动物学会、植物学会的专家。近距离和专家深度交流,赵力学到了很多野外采集知识,在赵尔宓、吴贯夫等知名学者的影响下,采集了很多蛇和蛙的标本。
被保送大学后,赵力一直在寻找自己的研究方向。他查阅了很多资料,想挑战“冷门”。在四川大学图书馆,他无意中看到了1892-1894年间出版的三本关于中国蝴蝶的书,书中记录了大概600多种中国蝴蝶,其中400种左右采集于四川。想到四川有如此丰富的蝴蝶资源,且近几十年来鲜有人研究,赵力认准了这个空白。每当假期,他就骑上自行车、带上帐篷走进四川西部。回忆起那段难忘的经历,赵力表示,人迹罕至的地方难免有危险,他曾在贡嘎山遇到泥石流,本想徒步通过,却猛然听到山上传来了轰隆隆的响声——山体滑坡了。巨石朝他滚来,他想跑却困在过膝的泥石流里拔不出脚。当远处的石头“飞”得越来越近,他本能地蹲下去,一颗巨石从头顶飞过,在距他几米远的地方,拦腰截断了一棵碗口粗的树。如果没有及时躲避,后果不堪设想。但惊险并没有阻挡赵力的探索,因为惊喜同在。在海南岛尖峰岭的自然保护区,他拍到了我国一级保护动物“金斑喙凤蝶”,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近距离拍摄到这一珍稀物种。
“玩虫子”玩出了名堂,赵力坦言,一路走来,是老师和父母的大力支持让他有了将兴趣延续和拓展的动力。
把昆虫当“宠物”
喜欢玩虫子,是孩子的天性。昆虫无处不在,但由于它们常给生活带来麻烦,比如叮咬人、传播病菌等,导致人们本能地恐惧昆虫的存在,也将“昆虫脏”“昆虫有毒”的观念传递给孩子。于是,我们会发现,长大后的孩子对昆虫的兴趣和喜爱渐渐消失了。赵力认为,人们对昆虫的认知远远不够,大多数人只在学校里接触过相关知识,生活中很少系统地学习和了解昆虫,才对昆虫存在偏见和误解。
幸得家人的理解与支持,赵力能把昆虫当“宠物”,在与昆虫零距离接触的过程中,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深刻感受到昆虫并不可怕,人类可以和昆虫和平共处。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巨竹节虫”,就是赵力的“宠物”之一,赵力与它的邂逅是一场“意外”。
“巨竹节虫”生活于海拔1500-1800米的人迹罕至的山区树顶上,白天静止,晚上活动。2014年的一个夜晚,赵力在广西一段公路附近扎营,灯诱昆虫采集标本。正当他凌晨准备入睡时,看到不远处有段树枝摇摇晃晃向他移动而来。细心的赵力仔细观察了一会儿,发现这段“树枝”移动的方向和风吹树叶移动的方向竟然相反。他意识到这可能是一只昆虫,走近查看后他惊呆了,眼前这只竹节虫大约有手臂那么长。当时,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的最大的竹节虫为56.7厘米,采集于马来西亚,收藏在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而眼前这条虫子,虽未测量,赵力却感觉和“世界之最”差不多。于是,他赶忙乘坐头等舱把它带回了成都。经测量,这条竹节虫居然长达62厘米。
赵力发现竹节虫喜欢吃蔷薇科植物“悬钩子”,便种了很多,为竹节虫供应充足的食物。在他的精心饲养下,竹节虫产卵并全部孵化,它的后代中有一条达到64厘米。吉尼斯总部看到媒体报道后,请来国际昆虫专家对赵力饲养的竹节虫进行了周密核实,确认后给他寄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
这只“宠物”刷新了赵力对昆虫都是小型生物的认知。制作标本时,他把竹节虫的6只脚完全展开,看到一只虫能占满整个标本盒,视觉效果非常震撼。